设计教育再设计 系列国际会议回顾
“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回顾
http://rededu.jiangnan.edu.cn
江南大学 辛向阳
不知不觉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策划并联合承办的“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从2012年首届大会倡导大设计开始,到2016年第五届大会关注大教育收官,已经顺利结束。系列国际会议汇聚了来自数十个国家、逾百位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学者,通过近300场演讲、80余场工作坊等不同的形式,为国内外设计教育界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新时代语境下设计本体、方法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作为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的主论坛,会议得到了包括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无锡市人民政府、江南大学等多方的指导和支持。系列会议尽管已经落下帷幕,回顾会议的背景、历程和启示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会议背景:
“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的举办背景,首先是基于设计教育自身寻求突破的必要性。自2011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之后,不管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推动,还是社会与人才市场的倒逼,设计教育改革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热门话题。现代设计教育虽然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由于设计学的应用学科的特点带来的设计学研究对象、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影响了设计学科的清晰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发了各种观念之争。虽然设计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本应该是多元的,然而各种观念之争反映出来的不是主动的模式选择,更多的还是对设计本体困惑和缺乏系统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服务经济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信息与互联技术的成熟、新的材料和加工技术的推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设计师都在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工业产品门类,重新界定包括非物质商品在内的设计对象范畴,以使设计在新的产业格局下发挥新的作用。新的时代语境虽然为设计创造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但设计学原有的学科基础和哲学框架已经不足以支撑迅速拓宽的应用领域,也无法解释许多新兴的实践活动或经验,社会设计思维概念的兴起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术界尚不能从不断拓展的研究对象中抽象出共性的能力。“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造一个国际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国内外同仁共同思考设计学学科重新定位、课程建设或组织架构调整的问题,也是在哲学层面准确地定义大设计、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和明确新的人文设计准则。
二、历届会议主题及主要观点回顾:
“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会议主题的确定,也是围绕会议背景中所提到的设计研究和实践所面临的困惑循序渐进展开的。和大多数会议不一样,会议筹备组从第一年就策划好了所有五年的会议主题,会议的进程就是一个围绕设计学当前面临的主要学术问题的一个探索过程,包括问题的展开(第一、第二届)、解决思路的提出(第三、第四届)和新的设计教育理念和案例的分享(第五届)。
在问题展开的过程中,首届会议从学术角度用“范畴、方法和价值观”的提法阐明研究过程中跳出习惯的学科目录、技能和传统美学的思维定式的必要性,阐明从“what(范畴)、how(方法)、why(价值观)”系统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届会议尽管更多地是从行业角度探讨了设计师从业的新的机遇和问题,但是会议演讲和分享内容同样贯穿了“what(new opportunities新问题)、how(new approaches新对策)、why(new contexts新领域)”的系统化理念。
设计哲学是系列大会倡导的解决当前设计学科各种问题的主要思路。“哲学概念”是对具体现象普遍属性或特征的描述,也是理解和抽象各种新的设计现象和经验的重要工具。过去近30年里,设计学已经从应用造型艺术发展成与商学、技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紧密关联的交叉学科。寻找众多研究问题或实践方法之间的共性是一个哲学抽象的过程,因此“哲学概念”成为了系列会议第三届会议主题。概念的产生离不开现象基础,也就是对新的问题、新兴领域和新的手段、方法的了解和关注。学科范畴的界定不是依据行业领域的划分,包豪斯时期不是,现在也不应该如此。第四届大会尝试用“体验、策略、健康”等新的主题作为当下社会的广泛需求,举例说明从以专业技能到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学内部研究领域新的划分思路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第五届,也是大会的收官之作,会议把主题从“设计教育”哲学体系的重构拓展到了对“教育”整体的反思,其中原因包括:1)社会对当前教育模式早有反思;2)国家也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尝试着不同形式的教育改革;3)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通过新技术平台支撑的新型教育产业正在形成;4)当众多国际一流大学都在围绕社会广泛需求、运用设计思维重新梳理学科概念的时候,运用设计思维思考教育的问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届会议的主题和主要观点分别如下:
2012“范畴、方法、价值观”:针对设计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会议邀请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商学和历史学科背景的学者一起反思了设计学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界限、实践方法和判断准则的定位问题,提出了新美学(新美学本身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但却是对传统设计准则的一个重要重要反思,也就是“破”。)的概念。
- 2013“新领域、新问题、新对策”:更多地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设计思维在包括健康、服务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以及设计咨询服务自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 2014“哲学概念”:明确地提出了哲学方法在理解设计领域复杂现象中可以发挥的抽象和理论构建作用(这里所说的哲学并非对传统哲学理论或方法的学习,而是把哲学作为思维的工具)。
- 2015“新现象基础:体验、策略、健康”:体验、策略和健康既是设计学自身学科研究的新关注点,更是反映了广泛社会需求、为构建学科框架提供了现象素材的新兴行业领域。
- 2016“精心设计的教育:经历、能力和理想”:教育所提供的绝不只是知识,更是成长经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获得的应该是获取知识和积累智慧的能力;在成长过程和生活体验中指导我们选择道路和感受幸福的是理想。
连续五届会议都由江南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每年都会议的演讲录都整理成册并分发给所有参会嘉宾(见图1),部分资料在会议网站亦有分享。细心的听众,尤其是不少从第一届到最后一届连续五年参会的嘉宾或许在最后一次会议结束之后,对大会主题的延续性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应该说会议从主题策划到执行也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
图1、会议演讲录
三、会议与江南大学设计教育改革:
五年的系列会议为国内外关心设计教育改革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持续、稳定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江南大学近年来的设计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重要的讨论空间,并整合了诸多必要的国内外资源。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设计学科,江南大学设计学科到本世纪初经历了四个阶段:1)手工艺;2)以玻璃、搪瓷、陶瓷、塑料为主的产品设计;3)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包括工业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多专业的艺工结合;4)九十年代末开始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进行学科交叉等不同的时代。针对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态、老龄化、健康、教育等话题,结合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新的材料、生产工艺和商业模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从2012年开始,借助“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的推力,围绕大设计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教育改革。
设计学院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大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设计师职业目标的转变,设计逐渐完成了从自我艺术修养的个性表达到商业与社会价值创造者角色的改变,也因为此,“培养有责任感和受尊重的设计师”成为了设计学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取代传统的“培养精英型设计师”的教育理念。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学院在过去四年多里完成了本科所有专业200多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修订,教师科研团队的建设,以及用户心理与行为研究、交互设计、先进制造等实验室的建设。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反应在本科课程体系里是人文关怀素养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贯穿:
- 一年级:问题意识的培养;
- 二年级:人文关怀的微观技术:用户研究、人因工程等能力的培养,从个人的需求层面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用户和社会人的需要;
- 三年级:人文关怀的宏观素养:了解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大趋势对设计问题的相关性、概念的合理性等方面的影响;
- 四年级:整合与应用:熟练整合和运用前三年所学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针对大设计理念另一个显著的特点:设计对象的多元化,设计学院成立了整合创新设计实验班(整创班),培养“能够定义产品或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具备良好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职业设计师”。整创班培养的不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而是在一个以前沿设计方法和先进技术表达为核心,可以适用于不同行业或领域的新型设计人才。整创班学生从学院不同专业在大一下学期由同学志愿申请,参考平时成绩,通过面试选拔出来,由学院直接管理,目前学院已经先后抽调30余名教学质量好教师担任实验班教学工作。整创班的建立也是学院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大设计理念在全学院落地的重要举措。整创班已经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用人单位或继续深造学校的一致好评。应该说,整创班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改革试点目标,其成功经验也被不同的学校效仿和包括光明网在内媒体报道。同时,设计学院也因为主张的“大设计整合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幸成为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首批两家设计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四、结语
设计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事。不管是顺势而为,还是被动应对,了解时代语境和新的学科理念,都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的基础。同时,设计学院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江南大学轻工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背景的影响,也离不开设计学院五十余年来几代设计教育前辈为学院已经打好的基础的支撑。江南大学近年的设计教育改革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机会。由于各个学科所处的大学定位和层次的不同,行业和区域特点的差异,各个学校应当审时度势,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差异化路线去探索各自的设计教育改革。“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为推动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新启蒙,提供了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