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反思和设计研究
Clinical, Reflective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Design
辛向阳Xin Xiangyang
(澳门城市大学)
内容摘要:随着设计在不同行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展,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设计决策很难再依赖直觉,设计研究因此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设计教育也随之在不断地转型。本文通过介绍“临床、反思和基础”三个不同层次的设计研究体系,阐述不同设计研究活动之间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性与递进关系;进而从实践智慧、哲学的功能性两方面,对反思和基础研究中的难点--哲学抽象能力展开讨论;文章接着针对设计教育中研究能力的培养,说明了人才培养中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与临床、反思和基础设计研究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区分了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之间的差别;最后,结合观察指出了设计教育在研究能力培养方面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关键词:临床研究、反思研究、基础研究、哲学抽象、现实问题、学术问题
随着设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以及设计介入企业和社会生活的层次越来越深,影响设计决策的商业、社会因素越来越多,相应地,设计决策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愈大,设计开始重视决策过程,关注设计研究。各种设计研究的成果,尤其是设计方法也在各类学术会议、期刊和专著上发表。然而,大多关注设计研究的人往往忽略了设计研究中“临床研究”和“反思研究”之间的差别,同时设计学基础研究的缺失更是制约领域成熟的根本问题。
一、引言
二十世纪里,设计逐渐从商业贸易活动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不同的细分行业、一个特定的技术研究领域,一直到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新人文学科1。作为商业贸易活动的一部分的时候,设计常常通过视觉形象的表达,包括平面或三维的,为商品、商业活动或商业价值的传播提供服务。此时,设计师虽然需要考虑传达的目标和途径,但基本上不会定义或改变商业活动本身。当设计服务的行业越来越广泛的时候,设计师作为一个职业也逐渐有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行业领域的细分,平面设计师协会、工业设计师协会、室内设计师协会等不同的行业组织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设计方法运动”(Design Methods Movement)尝试借助科学理论来建立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设计领域的科学体系和方法,开创了“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思潮2。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理解消费群体、理解用户、理解使用场景、理解商业和社会环境逐渐成为了不同领域的设计师都需要掌握的能力。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等打破传统设计行业界限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不断涌现,设计研究逐渐成了设计实践中的主要决策手段。在此背景下,理查德•布坎南教授(Richard Buchanan)提出了设计作为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新人文学科的理念,设计充当了论证各种技术或人造物在社会生活中合理存在的重要思想和手段3。作为一个学科,设计是相当柔性的,每一次设计活动,是设计思维在一个特定语境下的表达和诠释;每一次设计实践的过程,也是设计师在特定语境下建构一个临时研究对象的过程。这一学术理念在近年来不断被广泛关注和理解,克雷格•布雷姆纳(Craig Bremner)和保罗•罗杰斯(Paul Ridgers)2013年在《Design Issues》上发表的《设计无学科》的文章基本上继承了这一理念4。
二、设计研究
从广义上来说,当我们需要通过收集信息来解惑(to answer a question),并解决某个问题(to solves a problem)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开展研究工作。5 设计方法运动的重要领导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布鲁斯•阿彻(Leonard Bruce Archer)教授认为:“设计研究……是系统性探究,其目标是内在于或有关于人造物和系统的配置、组成、结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知识。”6 由于设计学科强烈的应用性特征,大量的设计研究活动和成果总结都集中在指导设计实践的方法和工具;随着近年来对交互、体验、服务、组织等新兴设计对象的关注,针对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设计原则等普遍规律探究也逐渐成为设计学科重要的研究内容。针对设计实践中的决策支撑、经验反思和对普遍规律的探究,理查德·布坎南教授提出了“临床研究(clinical)、应用研究(applied)和基础研究(basic)”的设计研究体系7。设计学史学家约翰·赫斯科特(John Heskett)教授则用了“作业研究(operational)、反思研究(reflective)和领域研究(field)”的类似框架来阐述设计学科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8。
1.临床研究
由于每一次的设计实践都是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解决特定问题的探究活动,设计过程中从理解用户到设计机会的判断、解决问题路径的选择,乃至最终方案的优化,都离不开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收集、分析信息,进行尽可能合理决策的研究过程。这样在特定语境下针对特定问题的设计研究活动就是临床研究(图1)。设计实践中的临床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以及各种影像和化学实验了解、分析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病史、病历,有针对性地治疗,有很多相似之处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推广,也从设计原则角度对设计临床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图1 设计临床研究(图片来源:自摄)
除了设计实践中的(临床)决策研究之外,设计报告和案例研究也属于临床研究的范畴。在商业和管理领域,常常通过案例研究来观察和记录影响某些特定商业行为和决策的所有活动9,到目前为止,设计领域的案例研究尚不成熟,主要体现在过程不严谨。案例研究常常要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特定情形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以所观察和了解到的事实为基础,尝试理解事实对参与者的意义和影响10,以及对读者的启发。约翰·赫斯科特教授在研究设计对经济、社会生活价值贡献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来了解和讲述不同类型企业里设计管理、流程、能力、方法和作品的故事,通过大量一手资料和深入挖掘的产品背后的故事,让社会了解设计,呼吁企业重视设计11。
2.反思研究
和针对特定情形下某一个具体问题的临床研究不一样,反思研究关注某一类现象的共同特征,通过对特定类别案例的比较研究,尝试寻找个案之间的联系,寻找针对该特定实践领域的共同规律。反思研究也可能会被称为应用研究,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到经验素材、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理论假设的提出和验证,体现了一定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或者说有较强的计划性,它的研究成果常常以设计方法的形式出现。近年来,随着设计思维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广泛体现,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推广应用,设计学应用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2003年IDEO整理出版的《设计方法卡片》把IDEO为不同客户服务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成简单设计方法,通过卡片的形式出版了。2012年,维杰·库马尔(Vijay Kumar)教授的《101种设计方法》12, 以及贝拉·马丁(Bella Martin) 和布鲁斯·汉宁顿(Bruce Hanington)教授合著的《通用设计方法》13基本上沿用了《设计方法卡片》的思路。和上面所介绍的通用设计方法不一样的,还有一类常见的设计方法,通常适用于某类产品或某个行业的,比如说爱德华·塔夫特(Edward Tufte)的《定量信息的视觉展示》设计方法14,飞利浦设计在健康领域,以及米勒公司在家具领域设计理念、流程和工具的实践经验总结。
反思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设计师默会知识向可传播编码知识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布鲁斯•阿彻(Bruce Archer)等人发起的设计方法运动对推动设计经验的反思研究,倡导理性决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5。设计方法的运用和反思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设计参与注重流程和效率管理的企业产品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同时也让设计从师徒经验传承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学术严谨性,注重知识和智慧积累的真正意义上的学科16。
3.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关注领域的基本原理,其结果对领域内的现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基础研究的成果可能是解释现象的学术概念,比如说,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在《视知觉的生态学方法》(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一书中提出的“功能可见性” (Affordance),它通过一个哲学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动物通过视觉感知环境的原理,诠释了产品、用户界面、环境设计中普遍适用的物品和环境的功能要设计得让人易于识别的重要设计原则17。当不同的哲学概念之间形成了某种稳定关系的时候,这种关系可能被称之为框架或模型,理查德·布坎南教授的设计的四个层次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都属于这一类的基础理论。由于基础研究所关注的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和本质特征,基础研究往往要求学科之间的交叉,其结果也常常具有跨学科的普适性,这就是为什么作为心理学家的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设计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基础研究对一个学科的形成和成熟至关重要,设计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虽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8,但就通常意义上的现代设计而言,其基础研究的开始较晚。二十世纪中叶,亨利·德雷福斯(Henry Dreyfuss)1955年出版的《为人而设计》 (Designing for People)以及1960出版的《人体测量》(The Measure of Man)可以说是早期设计基础研究的重要代表成果。1979年《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和1984 年《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两本设计理论学报的分别出版,对设计学科基础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哲学抽象
1. 实践智慧
设计研究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理论研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寻找普遍和永恒真理的过程(Search for the Good.),实践则往往是为了满足别人需求的必要的生产活动。由于实践(原文为手工艺)是为了满足一个更高目标的手段,实践过程常常不如结果一样受到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极端之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的概念。“当木匠和几何学家都尝试找到正确的角度的时候,木匠满足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精度即可;而作为探寻原理的几何学家,则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发现正确角度的本质和特征” 19。木匠和几何学家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完成任务的过程本身(实践)和在实践中总结、发现规律和原理的反思、抽象过程。实践智慧离不开实践经历,反过来,在经验总结和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智慧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如果说实践是经历本身,实践智慧则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理论作为寻找真理的活动,帮助我们设立合理的行动目标和原则20。从某种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实践智慧和理论三种知识对应了设计的临床、反思和基础研究。这样的对应关系虽然不严谨,但是有助于理解设计领域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
2.哲学的功能性
提起哲学,人们常常想起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因为哲学通常“研究那些关于存在、知识、道德、理性和人生意义等终极、抽象和非常基本的问题”21。其实不然,哲学方法虽然以现象背后的绝对的、逻辑的、本体论的和形而上学的精神为目的,但却开始于对现象的观察和反思22。哲学抽象(abstraction)就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过程,是最常见的哲学实践活动。哲学抽象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的支撑,抽象的过程是一个提取共同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剪裁过程。“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23”。
哲学抽象不仅仅是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学者才可以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抽象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包括比较、分类、命名等方法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图2)。对不同事物的比较要求有基本的认知能力,并在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理解不同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事物间稳定逻辑关系的过程;命名看似简单,但却是在已经建立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用概念表述的过程。文字、概念、观念、信仰等各种符号都是人类生活经历抽象的结果。创造符号、运用符号的能力不仅仅是把生活经历上升到思想和信仰的基础,也是经验得以抽象、知识得以积累、文明得以传承的保障。与其说哲学抽象是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哲学家的专业能力,不如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符号创造的能力。24
图2 哲学抽象的过程(图片来源:自摄)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项根本能力,哲学抽象也是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有其自身的功能性,哲学抽象的角度取决于分析问题的目的。如果说锤子、汽车是提高人类(体力)劳动效率的工具,那么哲学概念、理论模型则是我们思想的工具。每一次哲学抽象,不管是概念的产生,还是框架、模型的建构,都应该有解惑的功能,或者让我们意识到事物的存在(whether),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what),解释现象发生的因果关系(how),亦或是阐明事物的意义(why)。当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城市意象的理念和城市五要素理论时,它一方面在思想认知层面为城市形象形成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What” a city is,或者 “How” a city is perceived.),同时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实践智慧(“How” to design a city.)25。理查德·布坎南教授在“人的尊严与人权: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的思考”一文中提出的人的尊严和人权理念,通过对已经相对稳定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的反思,一方面有效区分了“以用户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两种设计理念(“What” are the differences.),同时提供了一个脱离具体产品使用语境,反应在信仰层面全新的设计原则26。哲学作为思想行为的产物,不管是概念、框架、理论模型,还是像“人的尊严和人权”一样的原则与信仰,都有显著的工具特征和功能性,对更多思想的产生有启发作用。借用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的话,“有目的,就是让行动有意义,而不是像一个自动的机器”,有目的的哲学抽象是哲学功能性的保障。
三、设计教育
1.设计教育中的临床、反思和基础研究
包豪斯时代,设计作为现代应用艺术,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师对现代工业造型艺术的思想观念,同时,设计决策也受影响于设计师个人对其作品所处的商业环境和工艺条件的理解。现代设计在美国发展的初期,也是美国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以芝加哥设计学院(现伊利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为代表的“新包豪斯”学派体现了设计服务于特定商业目标的特点,准确理解客户的诉求,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商业环境等设计活动已经具备了明显的临床研究的特征。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积累,设计学科应用研究不断被重视,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设计学科,设计教育也开始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27。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创立是设计学开始重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标志,全世界第一个设计学博士点于1994年在伊利诺理工大学成立。在中国,2011年设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也从某个侧面反应了设计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已经打下的较好基础。
从临床研究到反思研究、基础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对应着设计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本科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在熟练掌握某个特定领域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合理选择方法和管理设计流程;博士研究则注重学术方法、哲学抽象能力的训练(图3)。28
图 3 不同层次的设计研究活动(作者自绘)
2.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
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培养研究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了解学术问题(academic problem)和现实问题(pragmatic problem)之间的差别。现实问题往往起因于现实生活中由于某种条件缺陷造成的困扰,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是通过努力消除条件的缺陷。通过网络制定旅游攻略和国家情报机构收集敌人的战略决策都是针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学术问题的产生则往往由于不能理解某种现象或者对现象的理解与一般性的认知有观念的差异,解决学术问题不是去改变现实,而是通过理念和观念的改变去重新理解现象。29。
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异是对“问题”两个字的解读。问题既可以理解为需要回答的问题(question),也可以解释为观念冲突(problem)。
举例来说,当研究人员关注到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中缺乏深度的应用的时候,希望通过方法论的研究,为企业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研究课题虽然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但是缺乏理论冲突。当传统文化元素的不合理运用已经是一个被广泛认知的现象的时候,以此为背景的设计研究就是一个针对特定语境下已知现实问题的临床研究(question:如何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塑造产品文化特色,创造文化品牌?) 。从同样的出发点开始,如果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比如说,传统元素不是元素本身或其实物载体,而是一个在特定文化逻辑引导下的文化符号和行为习惯外化的结果,传统元素的应用则成为了内在文化逻辑的翻译。这样一来,传统元素,作为一种现象就不再是同一个概念,也就因此产生了理论假设和对现象的一般性认知之间的概念冲突(problem:对传统元素概念的两种不同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设计理念的变化)。
尽管理论研究必须有实践经验或现象基础的支撑,也往往起源于某个希望回答的问题,然而,把一个现实问题(question)转化成学术问题(problem),却是很多研究人员尚未掌握的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避免问题对我们造成的困扰。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希望透过对现象的观察,发现甚至制造问题,没有好的概念或观念冲突的学术研究将是学术研究中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30,这也就是不破不立。
3.设计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随着互联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乃至新型社会组织的出现,一方面为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的设计学科理论基础和能力架构尚不足以支撑迅速拓展的新兴设计应用。31自2011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之后,设计教育改革一直是热门话题。然而,由于设计学科现今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大多以应用艺术教育背景为主,缺乏扎实的临床研究能力训练,导致了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依赖经验基础的设计学科反思研究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 如何理解和总结由新兴科技支撑、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实践经验,发现其中的普遍规律,是设计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研究型研究生的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发现、解读并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独立的学者。然而,在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常常以学习和应用设计方法为主,而不能对方法本身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和建立合理的联系。在博士教育中,由于缺少经历过完整学术训练的导师,导致博士研究课题中常常缺乏学术问题,更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用严谨的态度和超常的工作量回答一个并不重要的现实问题(有显著现实特征的现实问题因为不够学术常常不受欢迎)。博士研究生教育中,还有一个违背了博士学位(PhD: Doctoral of Philosophy)教育本质的现象,那就是不提倡学生在论文答辩中有提出某某理论的表述,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博士研究生不可能有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在国际上,国际艺术学院协会CAA(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依旧认定硕士研究生是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最高学位32,这也是设计学基础研究至今仍然薄弱,不被广泛认可的最好证明。约翰·杜威在“探究的规律”一文中说,学术探究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有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不确定或不稳定的情形(问题、矛盾),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来自于个人的怀疑,而在于问题(矛盾)本身的结构性特征;一个被正确理解和定义的问题,其探究已经成功了一半。33遗憾的是,在国内研究生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被赋予发现和定义问题的机会,而是把导师的研究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导致学术训练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的缺失。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独立学者是设计教育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
结语
本文虽然从研究活动的临床、反思和基础三个不同层次的角度,对设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但文章本身并没有围绕一个特定学术问题展开,更多的是通过已有概念或学术观点的解析、比较和关联,以描述性的方式阐述了个人对设计研究的理解。本文的构思和写作本身或许可以算作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活动,但不属于基础研究。像所有有目的的研究活动一样,这篇文章也试着去回答同仁们在从事设计研究工作时可能遇到的困惑。不管认同与否,相信本文在话题和研究角度的选择,以及故事组织等方面尝试和努力,可以为其他关心设计研究、从事学术工作的同仁一些借鉴和启发。
注释
[1] Richard Buchanan (1992). Wicked Problem in Design Thinking. Design Issues, 8(2), 5-21.
[2] Transformation Design: Perspectives on a New Design Attitude, Edited by Wolfgang Jonas, Sarah Zerwas, Kristof von Anshelm. Birkhauser, Swiss. 2015. P.151
[3] Richard Buchanan (1992). Wicked Problem in Design Thinking. Design Issues, 8(2), 5-21.
[4] Craig Bremner and Paul Rodgers (1992). Design without Discipline. Design Issues, 29(3), 4-13.
[5] Booth, C. Wayne, Gregory G. Colomb and Joseph M. Williams.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e Thir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008. P10.
[6] 原文为“Design Research…is systematic enquiry whose goal is knowledge of, or in, the embodiment of configuration, composition, structure, purpose, value and meaning in man-made things and systems”,详见Archer B. A View of the Nature of Design Research [M] // Jacques R, Powell J (eds). Design: Science: Mehod. Guildford: Westbury House.1981.
[7] Richard Buchanan (2001). Design Research and the New Learning. Design Issues, 17(4), 3-23.
[8] John Heskett, Unpublished lecture notes. 2005. John Heskett教授提出的 “operational research” 从字面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为管理或应用数学领域的运筹学,但教授的本意并非如此,他强调的是设计实践中在特定语境下解决特定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同样这里的 “field research” 指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田野调查,而是针对某个研究领域普遍性问题的研究。
[9] 同7。
[10] Guthrie, Gerard. Basic Research Methods: An Entry to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New Delhi, India. 2010. P.74.
[11] 笔者从2005至201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职期间,辅助约翰·赫斯科特(John Heskett)教授讲授“设计与价值创造”课程,共收集和整理了近500余设计管理与价值创造的案例。
[12] Kumar,Vijay. 101 Design Methods: A Structured Approach for Driving Innovation in Your Organization. John Wiley & Sons. New Jersy. 2012.
[13] Martin, Bella & Bruce Hanington. Universal Methods of Design: 100 Ways to Research Complex Problems, Develop Innovative Ideas, and Design Effective Solutions. Rockport Publisher, MA. 2012
[14] Tufte,Edward.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Graphics Press, Cheshire, CT. 1984.
[15] Transformation Design: Perspectives on a New Design Attitude, Edited by Wolfgang Jonas, Sarah Zerwas, Kristof von Anshelm. Birkhauser, Swiss. 2015. P.151
[16] 辛向阳:设计教育改革中的3C:语境、内容和经历[J],《装饰》,2016(7):124-127。
[17] “功能可见性(Affordance)”的概念首先由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提出,并通过唐纳德·诺曼先生的《设计心理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的传播在设计学领域被广泛认知。
[18] 同7.
[19] Aristotle, Ethics, (translated by J.A.K. Thomps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53. P. 25.
[20] Aristotle, Ethics, (translated by J.A.K. Thomps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53. P. 25.
[21] Jenny Teichmann and Katherine C. Evans, Philosophy: A Beginner's Guide(Blackwell Publishing, 1999), p. 1
[22] Roslyn Wallach Bologh, Dialectical Phenomenolgy: Marx's Method, Routledge, 2009, p. 16.
[2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BD%E8%B1%A1/82058(2018/9/9)
[24] 辛向阳. 《符号的力量》.2016年IXDC(国际体验设计大会)大会主题演讲.
[25] Lynch, Kev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1960.
[26] Richard Buchanan (2001). Design Research and the New Learning. Design Issues, 17(3), 35-39.
[27] 同辛向阳:设计教育改革中的3C:语境、内容和经历[J],《装饰》,2016(7):124-127.
[28] 同27.
[29] Booth, C. Wayne, Gregory G. Colomb and Joseph M. Williams.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e Thir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008. P53.
[30] Booth, C. Wayne, Gregory G. Colomb and Joseph M. Williams.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e Thir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008. P54.
[31] 同27.
[32] http://www.collegeart.org/standards-and-guidelines/guidelines/terminal-degree-programs
[33] Dewey, John. Logic: The Theory of Inquiry. Henry Holt & Company. New York. 1939. P. 101-119.